电话:+86-755-23596822
传真:+86-755-23596833

客服:8106037

扫一扫,关注我们

在虚拟画面中,随古建“穿越”时空

  一位耄耋之年的“老北京”第一次戴上VR(虚拟现实)眼镜,透过屏幕看到了北京西四地区几座四合院的三维复原画面,那些消失多年的建筑和街道在眼前重现。

  “这里面和我们过去看见的景儿一样,好像又回到了小时候踢球的地方。”他说。

  老人从VR眼镜中看到的画面,是老北京“经典古建筑复原”项目成果的一部分。该项目的宗旨,是通过VR、AR(增强现实)、360全景、全息投影等高科技手段,虚拟复原北京城内各个类型的经典古代建筑。

  “我们希望借助科技手段,让古建筑及其文化得到大众更好的接纳。”该项目的参与者张予正说。

 

  以古人之规矩

  北京古代建筑研究所的研究员李卫伟是该项目的发起人和负责人,“三年前开始有了这个念头,便再也放不下了。”

  在从事古建研究的16年里,李卫伟走遍了京城几万个四合院,拍摄了十数万张照片,从四合院的建筑布局到建筑设计细节,甚至院落中的花木绿植,都准确地“备份”在了他的大脑和电脑中。

  作为中国传统民居的一种经典建筑形式,四合院至少有3000年的历史,以北京地区为典型。

  “这些四合院里藏着流传了几千年的文化。”李卫伟说。中国人“天人合一”的思想也倾注在了四合院建筑的一砖一瓦、一花一木之中。如“忠厚传家久,诗书继世长”这副老北京四合院最常见的门联和大街小巷遍植的国槐,在宋代文学家苏轼的《三槐堂铭》中都能找到历史文化渊源。

  西方建筑讲究坚固、实用、美观的三原则,而中国古建筑则讲求坚固、实用、重生。

  中国古人对美的追求较为含蓄,往往把建筑的形式美融入其功能与内涵中。比如最近很“网红”的故宫檐兽,除了外观的审美,它们是用来固定瓦片的重要建筑部件。“中国古建筑中几乎没有无用之物,这里蕴涵着中国人的哲学。”李卫伟说,鉴赏四合院不仅是对建筑本身的赏析,也是对中国历史的研究,以及对文化、思想的释读。

 

  开自己之生面

  2018年底,李卫伟和他的团队计划将一个名为“西四头条到八条虚拟游览系统”的产品上线。这是一个基于VR和360全景技术的创新项目,人们可以借助VR可穿戴设备或者手机“游览”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,在虚拟画面中“穿越”到一二百年前的京城,一睹古建筑之美。

  这将是团队第一个落地的课题项目。这会是古建筑展示、传播模式的一次颠覆。“它的强互动性、普适性以及信息传递方面高层次的可读、可知性,都是现有的展示方式无法比拟的。”李卫伟说,“过去办个展览,动辄出动几个集装箱,还未必吸引人。现在两个人加一个拉杆箱,全世界巡展都没问题,而且从小孩到老人都爱看。”

  李卫伟的手机中,还“雪藏”着另一个处于探索阶段的AR产品样本。打开应用,扫描一幅古建筑图书中的插图,屏幕上就出现了建筑斗拱的三维画面。通过简单的操作,使用者可以查看建筑构件的模型、聆听语音介绍,或亲手尝试虚拟拆装。

  “现在市场上还找不到基于AR技术的古建类图书,相关技术已经成熟,我们能填补这一空白。”然而这一项目的推进却并不顺利,除了这个李卫伟自掏腰包制作的样本,尚未得到资金支持,正处于搁置状态。

  团队其他几个创新项目的命运也大多如此。谈到项目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困难,李卫伟在担忧之余也保持着乐观的心态,“我们已经很高兴了,总算起步了。时代在发展,我们都看好这项事业的潜力。”

 

  “复原”古建,瞄准未来

  古建筑的魅力在于传统,也在于发展。“建筑与时代同步,不断进益。我做这个项目也是受了建筑的启发。”李卫伟说,数字技术是这一代人的优势,虚拟技术可以让今人瞬间去到古代。

  这种差异促使了李卫伟和团队的聚合。“这是一个很交叉的团队,我们需要一丝不苟的白发专家,也需要玩游戏长大的‘90后’。”李卫伟说。在他案头最显著的位置,除了大部头的《北京四合院志》,还有一本记录着游戏设计原则的笔记。这个有着“最萌年龄差”的团队,试图用前沿的游戏思维去展示传播古老的中国建筑。

  “我们想要的是像‘沉迷’游戏那样的用户黏度。”25岁的历史学硕士张予正说,很多游戏都曾是他灵感的源泉。

  北京古建筑研究所正在筹划和高校合作,开设古建筑制图的相关课程,以吸引和培养对复原古建筑有爱、有志的年轻一代。

  李卫伟的心里还藏着一个宏大的“复原北京计划”,把整个清朝的北京旧貌完整地复原成人人能看见的三维影像。“未来的一天,一个第一次来北京的游客,只要拿出手机,扫描街道的一角,他就随着古建筑开始了‘穿越’时空之旅。这多有意思。”

转载自:瞭望东方周刊·在虚拟画面中,随古建“穿越”时空

http://www.lwdf.cn/article_4898_1.html